厭氧設施為何問題多?
運營管理等軟實力跟不上,考核不到位使得缺乏改進完善動力工程技術、管理經驗和人才儲備都嚴重不足
北京中持綠色能源環(huán)境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邵凱介紹說,國內最早一批大型污泥厭氧處理裝置,應用了國外技術,很多核心裝備都采用直接進口。而之所以有運行不良的問題,原因不僅僅在于泥質的差別。“最初并沒有看重沼氣產量,所以即使污泥有機質低也不是關鍵問題。”
他認為,厭氧裝置在國內的“水土不服”,其最根本的問題是運行管理水平沒有跟上。同時,對污泥設施運行效果、考核的缺位,也導致了即使出現問題也沒有動力去改善、去解決。
“很多厭氧處理設施建成后,調試、運行的團隊還是污水廠的‘原班人馬’,照搬污水處理管理的那一套,這顯然是行不通的。”邵凱打了個比方,就像以前騎自行車的人現在要去開車,結果跌跌撞撞,原因當然不能全賴在車上。“污泥處理設施必須要有更加專業(yè)化、精細化的管理。”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總工程師張辰這幾年一直在關注一些國內厭氧設施的運行情況。他回憶說,上海白龍港污泥厭氧處理設施當時引進了德國的技術和設備,使用了亞行貸款,特意明確了有一年的指導運行期,期間就發(fā)現了很多問題。后來的不少厭氧消化示范工程也都不同程度遇到了困難。
張辰表示,厭氧處理技術要得到廣泛應用,最關鍵的是要解決管理上的難題,實現精細化管理,提升管理的水平和效益。“技術可以消化吸收,設備可以逐步國產化,都不是什么跨不過去的檻兒,管理的提升是當務之急。”
“污泥處理設施的運行管理確實要比污水處理難,但不會比化工行業(yè)難吧?”很多業(yè)內人士都表示,國內其他工業(yè)行業(yè)的管理水平已經相當高,但在污水、污泥等污染治理行業(yè),精細化管理的意識還沒有到位。“做了這么多年的污水處理,其實還存在很大的管理提升空間,污泥處理就更是如此。”張辰說。
陳同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不是只有技術就能撐起產業(yè),它還需要政策、標準、人才等整個產業(yè)環(huán)境的完善。和污水處理領域相比,污泥行業(yè)的工程技術、管理經驗和人才儲備都嚴重不足,產業(yè)基礎還非常薄弱。
陳同斌舉例說:“就像給你一艘神州飛船,但沒有發(fā)射塔、專業(yè)人員等必備條件,你也沒能力讓它升空。”他表示,污水處理行業(yè)的教育、人才儲備、工程實踐都相對較充分,但污泥行業(yè)在這些方面則嚴重滯后。“大學教育中相關專業(yè)的教程通常只是介紹到污泥脫水環(huán)節(jié),對于后續(xù)的處理處置問題很少涉及。一方面是教材從歐美照搬的緣故,另一方面也跟我們沒有后續(xù)污泥處置的項目實踐有關。污泥處理處置的需求沒打開,研究工作也沒有到位。”